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太鋼:“不銹旗艦”崛起之路
作者:admin 發布于:2013-9-18 11:00 Wednesday
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太鋼全線恢復生產的歷史新紀元。
60年后,國家昌盛,經濟繁榮,太鋼沐浴在改革開放的陽光下活力迸發,向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目標闊步前行。
建國60年,整整一甲子。經過幾代太鋼人的不懈努力,最終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打造成一艘名揚全球的“不銹旗艦”,使“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強國”的民族理想初見端倪。在太鋼發展壯大的60年歷史進程中,有創業的艱辛、探索的曲折,也有成功的輝煌與喜悅……然而,期間始終未曾間斷的是太鋼人一以貫之、孜孜不倦的用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轉變經營觀念,開拓經營思路,調整經營策略,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生產規模得到同步增長的歷史發展脈絡。在調整和轉變的過程中,太鋼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新機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新跨越。
建國后(1949年-1978年):蓄勢待發鏗鏘發展
太鋼前身為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它的建立是軍閥閻錫山“以山西煤鐵為基礎,發展軍火工業,使山西成為一個小中國”計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秋,剛剛建成還未來得及投產使用的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落入侵華日軍手中。在白色恐怖的統治下,工人們遭到日寇野蠻的蹂躪和殘酷的剝削,生活變得極端貧困。生產設備也因掠奪性生產,大多年久失修,老化陳舊,處于半停產狀態。據統計,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從1934年興建到解放前15年,累計生產生鐵近20萬噸,生產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各5萬余噸。
1949年4月20日,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解放。這使得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由官僚資本主義統治向新型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轉變,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也正式改組為西北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西北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又再次更名為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隨即太鋼掀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篇章。經過一系列民主改革,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人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成為太鋼名副其實的主人。雖然物質條件依舊十分匱乏,但“當家做主”后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人將愛國熱情全部轉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大家憑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硬是有力地恢復了太鋼的生產。到“一五”結束時,太鋼的鋼產量由建國時的12210噸增加至235253噸,生鐵由15887噸增加到200849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由11048噸增加到181669噸。太鋼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期間,太鋼在努力恢復生產、提高產量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從解放后到1952年上半年,太鋼只能生產十一二種普通鋼,特殊鋼由于設備等原因的局限并未涉及。而此時,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事業的發展正需要大量特殊鋼產品為支撐。為解決特殊鋼的生產需要,1953年太鋼被國家定位為特殊鋼生產企業。在國家和蘇聯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太鋼從試煉薄板、不銹鋼復合管欄桿鋼板和硅鋼片(二板一片)開始,走上了特殊鋼的生產之路。1952年9月,成功冶煉出第一爐不銹鋼復合管欄桿;1954年,成功軋制出我國第一張硅鋼片,填補了國內空白,結束了硅鋼薄板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1955年,成功試制純鐵、合金工具鋼;1957年,成功試制子彈鋼、耐熱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冷墩鋼。這些新產品的試制與開發,不僅為太鋼發展成為特殊鋼、優質鋼生產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使太鋼初步實現了由普通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向特殊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的過渡。
1958年至1960年,考慮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太鋼走上了一條以單純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同時,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也正式定名為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三年中,隨著太鋼生產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產品產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到1960年太鋼產品產量達到了解放后的第一個高峰。但由于“大躍進”左傾錯誤,太鋼的管理制度遭到嚴重沖擊,特別是在大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運動中不計成本的盲目生產,使產品質量和上繳利潤雙下降。從1959年后,太鋼出現了長達四年的連續虧損。
為盡快扭轉虧損,太鋼于1960年提出了發展電子、噴氣原子能工業用鋼,建立我國系統的合金鋼,發展先進技術,研究尖端技術的發展目標。在這一主導思想的指引下,太鋼不僅實現了扭虧為盈,而且產品質量和產量也有了大幅增長,其中,生鐵、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焦炭的產量更是創歷史最好水平。在生產節節攀升的同時,太鋼的品種開發也有了新進展。在太鋼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太鋼終于形成了硅鋼片、純鐵、冷墩鋼和子彈鋼四大名牌產品。這些新產品在給企業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使太鋼基本實現了由普通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向特殊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的轉變,完成了把太鋼建成年產80~100萬噸優質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的第一步基礎性工作。太鋼迎來了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再一次使生產經營、基本建設和技術進步剛剛步入正軌的太鋼,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
改革開放(1978年-1999年):厚積薄發快速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后,企業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太鋼迎來了新時期發展的春天。省政府啟動放權讓利試點工作,在太鋼推行承包經濟責任制。太鋼逐步推進各項改革:推行內部承包經濟責任制,探索工資承包等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率先成立供銷經營部,逐步對供銷部門實行放開經營,使太鋼開始走向行情;深化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的改革,實行車間主任、工段長負責制,并開展廠長負責試點工作。期間,奠定太鋼日后在經營思路上走特鋼發展道路的是——打通了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雖說太鋼在1952年就開始生產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但當時僅用電爐冶煉,只能生產一些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型材。到1972年建成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由于生產工藝落后,想要生產出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帶、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步履艱難。當時太鋼自行設計和建造了氬氧爐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立式板坯連鑄機,完善了從電爐、氬氧爐到連鑄的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宣告了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通過卓有成效的改革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的打通,不僅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到1985年底,太鋼鋼產量達141.5萬噸,生產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合格鋼錠69828噸,形成了一個以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為主的大型特鋼聯合企業。這一時期是太鋼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黃金時代。
從“七五”開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太鋼全面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初步實現了由企業經營機制向行情經濟體制的轉換,建立了“企業以行情為導向,企業各職能部門以行情營銷為龍頭,所有部門都要服從和服務于行情營銷需求”的“營銷一體化”運行機制。廠長負責制也在太鋼全面實行,并取得較好效果。同時,太鋼積極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一企多制”,進行股份制試點,成立了熱連軋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2億元。同時,太鋼先后投資10.2億元用于大型特鋼配套工程和技改項目。通過這一輪的改造,太鋼具備了年產180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基本形成氬氧精煉——立式板坯連鑄——AGC控制爐卷軋機軋卷——多輥軋機冷軋——連續退火及光亮退火的現代化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截至1990年,太鋼由于經營決策正確,鋼錠年產179.1萬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142.6萬噸,上交利稅3.95億元,實現利潤2.43億元,成為全國特大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十強之一。這一時期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產品,不論從質量上,還是產量上,較前一時期有了大幅提高,也為日后重點發展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事業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1994年,太鋼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百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按照試點方案,太鋼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1998年對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優良資產實施重組,兼并臨鋼,設立了山西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股份有限公司,“太鋼不銹”成為深交所上市公司。與此同時,太鋼逐步建立起了以成本為中心的責任制考核體系,實行以利潤指標為主的承包模式,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新世紀(2000年至今):快馬揚鞭轉型發展
2000年,面對原燃料漲價和內部資金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太鋼曾面臨這樣的選擇——是發展普鋼還是發展特鋼,是上規模還是上品種?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公司黨政領導班子最終確立了“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的戰略目標——在普通鋼與特殊鋼之間,選擇發展特殊鋼;在特殊鋼中,集中力量發展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將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做大做強。發展道路確立之后,全公司按照“在行業里誰最好,我們差在哪里,差距多大,原因何在,準備采取什么措施、分幾步在何時成為最好”的要素,建立起了包括品種、質量、成本、人力資源等方面綜合配套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同時,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也如火如荼地開展。1999年,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能力提高了50%,達到23萬噸。2002年,經過新一輪技改,太鋼又形成了100萬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的生產能力。2006年9月29日被全體太鋼人譽為“生命工程”的——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系統工程建成并投用。該項目的建成,使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能力新增200萬噸,加之此前所具備的100萬噸生產能力,太鋼最終形成了年產300萬噸優質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的生產能力,真正成為了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太鋼書寫了世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建設史上的一個神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業已成為競爭最充分、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行業競爭的愈演愈烈,并購重組的日益加速,將促使整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新形勢,太鋼黨政領導高瞻遠矚,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于2008年確立了新一輪的發展戰略目標:加快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到2010年,以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為主的品種、質量、成本、研發、節能、環保、效率、服務等各項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通過做大做強主業、開展并購重組、推進相關多種經營等,進一步提高綜合競爭力,到2015年,營業收入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2000億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為推動新的發展,太鋼提出了“加快轉變方式,推進新的發展”的發展思路。具體講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進“三個轉變”,即:在規模發展上,推進由新建項目為主向新建項目與并購重組相結合的轉變;在產品發展上,推進由常規產品和同質化產品向特色產品和高端產品的轉變;在業務發展上,推進由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產品制造為主向依托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主業拓展新領域與適度相關多元經營的轉變。特別是2009年上半年,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太鋼提出了用“三只眼睛看世界”(看客戶、看同行、看政策)的總體戰略思路來敏捷應對。它的提出,進一步堅定了廣大職工戰勝危機的信心和決心,使太鋼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大的提升。同時,太鋼還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目標,核心是要加快實現工藝裝備綠色化、制造過程綠色化、產品應用綠色化,實現全流程清潔生產,使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成為太鋼新的發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長點和競爭力,把太鋼建成冶金行業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示范企業。這些都為太鋼加快轉型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在“三個轉變”主導思想的指引下,太鋼繼續深化改革,在構建起兩級公司組織架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了境外鉻礦資源的收購、煤炭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的兼并重組、袁家村鐵礦的建設等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太鋼正經歷著發展史上第四個黃金時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太鋼60年的發展歷程,是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宏偉目標,正激勵著全體太鋼人攜手并進,奮發有為。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太鋼這艘“不銹旗艦”正整裝待發,揚帆遠航……(來源:太鋼)
60年后,國家昌盛,經濟繁榮,太鋼沐浴在改革開放的陽光下活力迸發,向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目標闊步前行。
建國60年,整整一甲子。經過幾代太鋼人的不懈努力,最終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打造成一艘名揚全球的“不銹旗艦”,使“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強國”的民族理想初見端倪。在太鋼發展壯大的60年歷史進程中,有創業的艱辛、探索的曲折,也有成功的輝煌與喜悅……然而,期間始終未曾間斷的是太鋼人一以貫之、孜孜不倦的用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轉變經營觀念,開拓經營思路,調整經營策略,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生產規模得到同步增長的歷史發展脈絡。在調整和轉變的過程中,太鋼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新機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新跨越。
建國后(1949年-1978年):蓄勢待發鏗鏘發展
太鋼前身為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它的建立是軍閥閻錫山“以山西煤鐵為基礎,發展軍火工業,使山西成為一個小中國”計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秋,剛剛建成還未來得及投產使用的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落入侵華日軍手中。在白色恐怖的統治下,工人們遭到日寇野蠻的蹂躪和殘酷的剝削,生活變得極端貧困。生產設備也因掠奪性生產,大多年久失修,老化陳舊,處于半停產狀態。據統計,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從1934年興建到解放前15年,累計生產生鐵近20萬噸,生產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各5萬余噸。
1949年4月20日,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解放。這使得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由官僚資本主義統治向新型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轉變,西北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也正式改組為西北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西北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又再次更名為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隨即太鋼掀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篇章。經過一系列民主改革,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人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成為太鋼名副其實的主人。雖然物質條件依舊十分匱乏,但“當家做主”后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人將愛國熱情全部轉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大家憑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硬是有力地恢復了太鋼的生產。到“一五”結束時,太鋼的鋼產量由建國時的12210噸增加至235253噸,生鐵由15887噸增加到200849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由11048噸增加到181669噸。太鋼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期間,太鋼在努力恢復生產、提高產量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從解放后到1952年上半年,太鋼只能生產十一二種普通鋼,特殊鋼由于設備等原因的局限并未涉及。而此時,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事業的發展正需要大量特殊鋼產品為支撐。為解決特殊鋼的生產需要,1953年太鋼被國家定位為特殊鋼生產企業。在國家和蘇聯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太鋼從試煉薄板、不銹鋼復合管欄桿鋼板和硅鋼片(二板一片)開始,走上了特殊鋼的生產之路。1952年9月,成功冶煉出第一爐不銹鋼復合管欄桿;1954年,成功軋制出我國第一張硅鋼片,填補了國內空白,結束了硅鋼薄板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1955年,成功試制純鐵、合金工具鋼;1957年,成功試制子彈鋼、耐熱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冷墩鋼。這些新產品的試制與開發,不僅為太鋼發展成為特殊鋼、優質鋼生產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也使太鋼初步實現了由普通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向特殊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家的過渡。
1958年至1960年,考慮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太鋼走上了一條以單純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同時,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廠也正式定名為太原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公司。三年中,隨著太鋼生產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產品產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到1960年太鋼產品產量達到了解放后的第一個高峰。但由于“大躍進”左傾錯誤,太鋼的管理制度遭到嚴重沖擊,特別是在大煉不銹鋼復合管欄桿運動中不計成本的盲目生產,使產品質量和上繳利潤雙下降。從1959年后,太鋼出現了長達四年的連續虧損。
為盡快扭轉虧損,太鋼于1960年提出了發展電子、噴氣原子能工業用鋼,建立我國系統的合金鋼,發展先進技術,研究尖端技術的發展目標。在這一主導思想的指引下,太鋼不僅實現了扭虧為盈,而且產品質量和產量也有了大幅增長,其中,生鐵、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焦炭的產量更是創歷史最好水平。在生產節節攀升的同時,太鋼的品種開發也有了新進展。在太鋼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太鋼終于形成了硅鋼片、純鐵、冷墩鋼和子彈鋼四大名牌產品。這些新產品在給企業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使太鋼基本實現了由普通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向特殊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的轉變,完成了把太鋼建成年產80~100萬噸優質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的第一步基礎性工作。太鋼迎來了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再一次使生產經營、基本建設和技術進步剛剛步入正軌的太鋼,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
改革開放(1978年-1999年):厚積薄發快速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后,企業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太鋼迎來了新時期發展的春天。省政府啟動放權讓利試點工作,在太鋼推行承包經濟責任制。太鋼逐步推進各項改革:推行內部承包經濟責任制,探索工資承包等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率先成立供銷經營部,逐步對供銷部門實行放開經營,使太鋼開始走向行情;深化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的改革,實行車間主任、工段長負責制,并開展廠長負責試點工作。期間,奠定太鋼日后在經營思路上走特鋼發展道路的是——打通了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雖說太鋼在1952年就開始生產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但當時僅用電爐冶煉,只能生產一些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型材。到1972年建成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由于生產工藝落后,想要生產出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帶、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步履艱難。當時太鋼自行設計和建造了氬氧爐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立式板坯連鑄機,完善了從電爐、氬氧爐到連鑄的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宣告了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通過卓有成效的改革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的打通,不僅調動了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到1985年底,太鋼鋼產量達141.5萬噸,生產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合格鋼錠69828噸,形成了一個以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為主的大型特鋼聯合企業。這一時期是太鋼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黃金時代。
從“七五”開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太鋼全面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初步實現了由企業經營機制向行情經濟體制的轉換,建立了“企業以行情為導向,企業各職能部門以行情營銷為龍頭,所有部門都要服從和服務于行情營銷需求”的“營銷一體化”運行機制。廠長負責制也在太鋼全面實行,并取得較好效果。同時,太鋼積極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一企多制”,進行股份制試點,成立了熱連軋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2億元。同時,太鋼先后投資10.2億元用于大型特鋼配套工程和技改項目。通過這一輪的改造,太鋼具備了年產180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基本形成氬氧精煉——立式板坯連鑄——AGC控制爐卷軋機軋卷——多輥軋機冷軋——連續退火及光亮退火的現代化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截至1990年,太鋼由于經營決策正確,鋼錠年產179.1萬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142.6萬噸,上交利稅3.95億元,實現利潤2.43億元,成為全國特大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聯合企業十強之一。這一時期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產品,不論從質量上,還是產量上,較前一時期有了大幅提高,也為日后重點發展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事業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1994年,太鋼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百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按照試點方案,太鋼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1998年對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線優良資產實施重組,兼并臨鋼,設立了山西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股份有限公司,“太鋼不銹”成為深交所上市公司。與此同時,太鋼逐步建立起了以成本為中心的責任制考核體系,實行以利潤指標為主的承包模式,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新世紀(2000年至今):快馬揚鞭轉型發展
2000年,面對原燃料漲價和內部資金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太鋼曾面臨這樣的選擇——是發展普鋼還是發展特鋼,是上規模還是上品種?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公司黨政領導班子最終確立了“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的戰略目標——在普通鋼與特殊鋼之間,選擇發展特殊鋼;在特殊鋼中,集中力量發展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將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做大做強。發展道路確立之后,全公司按照“在行業里誰最好,我們差在哪里,差距多大,原因何在,準備采取什么措施、分幾步在何時成為最好”的要素,建立起了包括品種、質量、成本、人力資源等方面綜合配套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同時,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也如火如荼地開展。1999年,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能力提高了50%,達到23萬噸。2002年,經過新一輪技改,太鋼又形成了100萬噸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的生產能力。2006年9月29日被全體太鋼人譽為“生命工程”的——新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系統工程建成并投用。該項目的建成,使太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生產能力新增200萬噸,加之此前所具備的100萬噸生產能力,太鋼最終形成了年產300萬噸優質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的生產能力,真正成為了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太鋼書寫了世界不銹鋼復合管欄桿建設史上的一個神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業已成為競爭最充分、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行業競爭的愈演愈烈,并購重組的日益加速,將促使整個不銹鋼復合管欄桿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新形勢,太鋼黨政領導高瞻遠矚,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于2008年確立了新一輪的發展戰略目標:加快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到2010年,以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為主的品種、質量、成本、研發、節能、環保、效率、服務等各項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通過做大做強主業、開展并購重組、推進相關多種經營等,進一步提高綜合競爭力,到2015年,營業收入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2000億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為推動新的發展,太鋼提出了“加快轉變方式,推進新的發展”的發展思路。具體講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進“三個轉變”,即:在規模發展上,推進由新建項目為主向新建項目與并購重組相結合的轉變;在產品發展上,推進由常規產品和同質化產品向特色產品和高端產品的轉變;在業務發展上,推進由不銹鋼復合管欄桿產品制造為主向依托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主業拓展新領域與適度相關多元經營的轉變。特別是2009年上半年,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太鋼提出了用“三只眼睛看世界”(看客戶、看同行、看政策)的總體戰略思路來敏捷應對。它的提出,進一步堅定了廣大職工戰勝危機的信心和決心,使太鋼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大的提升。同時,太鋼還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目標,核心是要加快實現工藝裝備綠色化、制造過程綠色化、產品應用綠色化,實現全流程清潔生產,使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成為太鋼新的發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長點和競爭力,把太鋼建成冶金行業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示范企業。這些都為太鋼加快轉型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在“三個轉變”主導思想的指引下,太鋼繼續深化改革,在構建起兩級公司組織架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了境外鉻礦資源的收購、煤炭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不銹鋼復合管欄桿企業的兼并重組、袁家村鐵礦的建設等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太鋼正經歷著發展史上第四個黃金時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太鋼60年的發展歷程,是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宏偉目標,正激勵著全體太鋼人攜手并進,奮發有為。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太鋼這艘“不銹旗艦”正整裝待發,揚帆遠航……(來源:太鋼)